最爱午后红茶

乐句与并行乐句的乐段

日期图标
2025-04-08

作曲的基本概念及常用技巧

动机

动机(motive)可以简单理解为心中产生的一个意念,曲子诞生的源头。听听宋大叔的描述:

咬尾巴

作曲技巧的一种,指小节之间衔接的一种通俗说法,即 小节的最后一个音跟下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相同

比如:

作曲技巧:咬尾巴

如果要创作 中国调 或者中国风相关的歌曲,尽量不要用 4(fa)、7(si)

因为中国调相关的歌曲通常是基于 五声音阶 进行创作。这里展开说一下:

中国五声音阶,或称为 五声调式,是中国音乐中常用的音阶系统,古代中国将这 5 个音依次定名为 宫、商、角、徵、羽,大致相当于西洋音乐简谱上的唱名 1(do)、2(re)、3(mi)、5(sol)、6(la)

五声音阶

因此它们之间的音程关系为:

五声音阶的音程关系

在前面 调号与小调之调名与不正规节奏 里面我们讲了钢琴键盘上每一个音的频率是如何确定的,那么我们古人又是怎样确定五声音阶的音高关系的呢?答案来自于 三分损益法 前五音的结果。

简单起见,我们用 长度为 1 的弦 为基础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音高与频率的数学关系,关键点在于:弦长(或管长)与频率成反比。如下图:

弦长与频率关系

如果拨空弦的声音频率为 f,那么截断弦的一半(或者按住弦的中点)然后再拨弦,则声音的频率为 2f,即音高是空弦的 2 倍。这就类似于吉他或者其他的管弦类乐器的发声原理。

了解了这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 三分损益法 的具体操作了:

  1. 取长度为 L0=1L_{0} = 1 的弦,其声音频率(即音高)为 f0f_{0},同时设为 音音高。
  2. 损(减):弦长截为原长度的 23\frac{2}{3},得到 L1=23L00.66L0L_{1} = \frac{2}{3}L_{0} \approx 0.66L_{0},那么根据前面弦长(或管长)与频率成反比的知识,它的声音频率就是 f1=32f0=1.5f0f_{1} = \frac{3}{2}f_{0} = 1.5f_{0},得到 音音高。
  3. 益(增):弦长变成 L1L_{1}43\frac{4}{3},得到 L2=43L1=89L00.88L0L_{2} = \frac{4}{3}L_{1} = \frac{8}{9}L_{0} \approx 0.88L_{0},它的声音频率就是 f2=98f0=1.125f0f_{2} = \frac{9}{8}f_{0} = 1.125f_{0}。得到 音音高。
  4. 损(减):弦长变成 L2L_{2}23\frac{2}{3},得到 L3=23L2=1627L00.59L0L_{3} = \frac{2}{3}L_{2} = \frac{16}{27}L_{0} \approx 0.59L_{0},它的声音频率就是 f3=2716f0=1.6875f0f_{3} = \frac{27}{16}f_{0} = 1.6875f_{0},得到 音音高。
  5. 益(增):弦长变成 L3L_{3}43\frac{4}{3},得到 L4=43L3=6481L00.79L0L_{4} = \frac{4}{3}L_{3} = \frac{64}{81}L_{0} \approx 0.79L_{0},它的声音频率就是 f4=8164f0=1.265625f0f_{4} = \frac{81}{64}f_{0} = 1.265625f_{0}。得到 音音高。

所以,三分损益法 实际上就是按照以下规则不断地改变弦长:

  1. 弦长变成当前弦长的 23\frac{2}{3}
  2. 弦长变成当前弦长的 43\frac{4}{3}
  3. 回到 1

损益两个来回,就能得到 5 个弦长,从而确定 5 个相对音高频率。

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三分损益法 的计算顺序并不是:

  • 宫(1)、商(2)、角(3)、徵(5)、羽(6)

而是:

  • 宫(1)、徵(5)、商(2)、羽(6)、角(3)
三分损益法

这里切换到 西方乐理文化。我们知道 C -> G 是一个 纯五度前面 五度链与 F 大调的弹奏 讲过),纯五度是 7 个半音 的音程。而通过 调号与小调之调名与不正规节奏 里面的知识,我们知道每个半音之间的频率比为 x1.059463x \approx 1.059463 。假设 C = 1 = do 的音高频率为 a,则 GC=x7aa=x71.49830632\frac{G}{C} = \frac{x^7a}{a} = x^7 \approx 1.498306 \approx \frac{3}{2},反过来 CG23\frac{C}{G} \approx \frac{2}{3}

也就是从西方乐理的角度理解,每一个音跟它的 上行纯五度 的音的频率比为 2 : 3,这刚好对应 三分损益法 第一次 计算出来的弦长比。假设初始音高 宫 = C = 1 = do,而第一次 得到的是 , 它的音高是宫的 1.5 倍,因此它对应的是 G

频率比

也就是说:第一次损(减)计算出来的是初始音高(宫)的上行纯五度

由前面的推导得知, 的弦长比为 3 : 4,音高比为 4 : 3。而在西方乐理里面,每一个音跟它的 下行纯四度 的音的频率比也为 4 : 3。这点我们可以像前面那样通过计算验证,纯四度等于 5 个半音,G 往下 5 个半音是 D,它们频率的比值为 GD=x7ax2a=x51.33483943\frac{G}{D} = \frac{x^7a}{x^2a} = x^5 \approx 1.334839 \approx \frac{4}{3},即 对应的是 D

因此:第一次益(增)计算出来的是徵的下行纯四度

接下来就明了了。由 三分损益法 的计算规则我们可以知道:

  • 就是 的上行纯五度,而 D 的上行纯五度是 A,即 对应 A
  • 就是 的下行纯四度,而 A 的下行纯四度是 E,即 对应 E

如果继续往下,我们会得到 B#F,而且,这些频率比的对应关系只是 大致相等,其实是 存在细微的差异 的,这些暂时就不展开了。

仔细观察 三分损益法 的生成顺序:C -> G -> D -> A -> E,是不是很熟悉,这不就是五度链()连续上行的顺序吗!

我有点惊讶,中西方文化居然各自研究出如此相似的一套规律体系。还是说他们很早就已经有交流了吗,只是我们不知道?我没有继续深入研究,DeepSeek 给出的回答是:

这是必然的 “英雄所见略同”:

  • 不是巧合:五声音阶的相似性源于自然声学规律(泛音列)和数学(整数比)的普适性。
  • 独立发展:中西方在无直接交流的情况下,各自发现了最和谐的音程组合。
  • 文化差异:西方通过增加半音扩展为和声体系,中国则保持五声的线性美感。

这种跨越文明的“音阶共鸣”,恰恰证明了 音乐既是科学,也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继续多讲一点,仔细观察键盘,3 + 2 的黑键组合恰好能对应中国的五声音阶:

黑键对应五声音阶

不一定是 宫 对应 #F,这个跟调式有关,这里不展开讲。

因此如果只弹黑键,无论怎么弹,都容易产生 “中国风” 的听觉效果。

模进

接着看另一个作曲技巧,这个无需多言,看示例就懂:

作曲技巧:模进

还有很多别的作曲技巧或者方法,宋大叔不再讲了,他想传达的意思是:内心怎么想,就怎么写出来,这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才是最真实最感人的,其他各种各样的规则只是辅助你去表达。有些人不大懂乐理,但是却能写出好听的歌,指的大抵就是内心自然表达的结果。


乐句

大小三和弦与乐句乐段的表达 中我们简单介绍了 并行乐句和乐段。这里继续展开说下。

先把前面例子改改:

并行乐句

这是一个并行乐句的乐段。a 是前乐句,a' 是后乐句,通常是 4 小节一句。

  • 前乐句
    • 属于 半终止/不完全终止。通常最后一个和弦是 5 级(而且它前面经常是 4 级或 1 级)。
  • 后乐句
    • 完全终止,也称为 乐段的终止

琶音伴奏(补充)

基础,不展开


中国诗歌配和弦

这里只讲了一点点,放到下一节。

*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宋大叔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