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感觉与横向关系
个体心理学中的”个体“一词容易让人误解,在英语中,个体心理学叫做 "individual psychology",其中的 "individual" 指的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分开考虑,而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例如:
- 精神和身体作为整体:脸红恐惧症者内心紧张(精神)导致手脚发抖、脸颊通红(身体)。
- 理性和感情作为整体:冷静(理性)的人不会因为愤怒冲动(感情)而大发雷霆。我们并不是受感情这一独立存在所左右,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共同体感觉
青年提出疑惑:前面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或者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是什么呢?我希望得到直接的答复。
哲人回答:直接给出答案的话,人际关系的终点就是共同体感觉。这是一种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其中”共同体”(social interest,指“对社会的关心”)不仅包括家人、学校、公司、社会、国家等,在时间上还包括过去和未来,也包括动植物和非生物。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通常会被描述成不顾别人感受、凡事只顾自己、认为世界围着自己转的自私自利的人。除此之外,在阿德勒心理学中,不能进行“课题分离”的,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对于后者,青年不解。哲人解释道: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或评价,寻求他人的认可。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换句话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而实现共同体感觉的一个行为变化是:在一个社会(最小单位是“我和你”)里面,要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se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世界地图的中心和世界的中心
青年疑惑,如果人生是一部长篇电影,那自己就应该是主人公。他不觉得把镜头聚焦在主人公身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对此哲人并没有否定,但他进一步分析道“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世界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但事实是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因此,当期待落空的时候,这类人就会感到很失望,甚至感觉受到屈辱,产生愤怒等情绪:
- 那个人为什么没有为我做...
- 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
- 他为什么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 ...
我们看一下世界地图的中心和世界的中心:
世界地图的中心(图片来源:各国版本的世界地图):
世界的中心: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可以理解为”我“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所谓世界地图的中心,就是不同国家都会把自己国家放在世界地图的中心。而世界的中心就好比是地球仪,一切的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的地方又都不是中心,完全取决于观看的位置和视角。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共同体的一部分。
前面说共同体感觉主要包含两点:
- 把他人看作伙伴
- 能够从中感觉到自己有位置
其中第二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归属感。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而是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积极地参与”具体指的就是直面“人生课题”(工作、交友、爱的课题),尽量少地去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去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而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人是无法融入到共同体里面去的,他们的想法是“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优先考虑我的心情,我没有必要主动采取行动”,因此他们大多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
共同体
共同体的特点:
- 范围无限大
- 一个人可以参与到多个共同体
- 人不可能脱离共同体独活
如果一个人在当前小的共同体里面找不到“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那么此时就需要意识到自己仍属于别的更大的共同体,并且应该进行必要的行动。而行动的原则是: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比如学生在学校这个共同体里面找不到归属感时(受欺凌、无法适应学校的系统等),可以把目光转向学校之外的其他的更大共同体中。虽然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老师是权力主导者,但在学校之外,学生跟老师是平等的关系,所以不要觉得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跟老师提建议是件困难的事情。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即使一个人没有结婚、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社交,他仍然处于多个共同体中。比如他要吃饭,则需要进行支付操作,这个过程中可以联系到饭店、物流、甚至粮食生产商等,这一切都是紧紧相扣的。也就是没有人能够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
横向关系
青年还是觉得哲人对从课题分离中建立人际关系,最终形成“可以在这里”的共同体感觉这个过程的描述过于抽象了,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可执行的方案。
哲人不急,摆出一例:
在教育孩子或培养部下的时候,你会选择批评教育法还是表扬教育法呢?
当然是表扬教育法,青年不假思索,两种方法虽然均可达到相同的目的,但后者中包含有喜悦的成分,而前者还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是理所当然的结论。
然而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却是: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批评就不用说了,而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即会无意中营造一种上下级的关系:
- 不错嘛,你做得很好
- 你真了不起
- ...
即表扬背后是一种纵向关系,其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一旦你接受别人的表扬,就等于是从纵向关系中承认“自己没能力”。
青年不解,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是人之常情,比如小孩就正因为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才更加努力学习;职场也类似,员工希望得到上司的表扬才更努力工作。
哲人解释,想要去表扬他人或者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的人,都表明他正在把人际关系理解成“纵向关系”了。而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即平等关系,生活中有些男人会骂家庭主妇:
- 又不挣钱!
- 是谁养着你啊!
- 钱随便你花,还有什么不满!
- ...
而事实上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跟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工作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而且这类男人大概是在害怕女性变得聪明、比自己挣更多钱或者跟自己顶嘴,归根结底是害怕女性摆脱自己的控制,这就是一种纵向关系的思维。往更深层去看,他们实则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或者说,他们已经陷入了优越情结之中。
自卑感原本就是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非强制性的援助——鼓励
就孩子学习这个话题而言,不批评也不表扬,那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青年疑惑。
其实前面课题分离的内容中已经就有说到,我们不可以置之不理,而是需要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干涉跟援助的区别在于,前者附带着强制性的属性:
- 考试必须要考到多少分
- 一定要参加某某补习班
- 今天必须完成布置的功课
- ...
而援助则属于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而且援助需要建立在课题分离与横向关系这两个大前提上。你需要知道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自己能做的事情,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处理课题。不是以命令的口吻去让孩子学习,而是努力帮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最终下定决心的是他本人,他人不能妄加干涉其选择。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如果别人帮助你完成了一件事情,你最先想到的词应该是:
- 谢谢。
或者类似:
- 帮了大忙了。
- 我很高兴。
- ...
这就是精确到语言层面的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这些言语都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而横向关系的语言通常能更真诚地表示出感谢、尊敬和喜悦。
青年也点头赞同,但仍有疑问,相比于听到“谢谢”之类的话,他认为得到表扬更令人高兴,更受鼓舞。
哲人解释,被表扬得到的是他人认为“很好”的评价,也就是说,这种好与坏是以他人作为标准的。如果总是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是纯粹的感谢之词而非评价,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勇气的来源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勇气。这样的话,那第一步要做的应该是找回受挫的勇气。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而人又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不是指别人对自己评价“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觉得自己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所以问题是:怎样判断一个人对共同体有没有用?
哲人的建议是,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行为标准会认为以下人群对共同体没有用:
- 刚出生的婴儿
- 卧病不起的老人
- 从早到晚净做坏事的孩子
- ...
即行为标准的判断依据是人所做出的行动。而存在标准的判断依据是:只要存在,就有价值。我们在看待他人时,有两种思想:
- 先虚构“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做减法。
- 从零开始,对“存在”本身心怀感激。
第一种思想,比如父母理想中的孩子是“学习、运动样样全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然后拿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跟这种理想的形象做对比,从理想的 100 分一点点地扣分,当分数低于自己设置的阈值的时候,就会对孩子产生不满。而这也正是“评价”的想法。
第二种思想,不拿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从零起点出发。是不是还是挺抽象,举例来说就是:就不上学也不工作、闲居在家的孩子饭后帮忙洗碗这一场景,如果说“这种事就算了,你还是去上学吧”,那就是按照理想中孩子的形象去做减法的父母的话,容易挫伤孩子的勇气。而如果能够真诚地说句“谢谢”,孩子也许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
青年认为哲人的这种思想就是一种伪善,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
对此,哲人引用阿德勒的回答: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
一旦你跟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即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去进行发展。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另外,横向关系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在横向关系里面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也就是说,在长辈面前还是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在上司面前也应遵守相关的准则,但在跟这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交流时不需要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而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见。横向关系思想的另一个例子是:无论是爱还是交友,都与年龄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