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的睡眠变化
婴儿期
胎儿在子宫发育的过程基本都是在睡觉。
在临近出生的时间,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会有很大增长,出生前一周,能达到每天 12 小时的最高水平(而在子宫发育阶段大约为 6 小时)。因为此时是大脑的组成的快速发展阶段,而快速眼动睡眠对促进大脑成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闭症是一种出现于发育早期的精神疾病,跟婴幼儿时期的快速眼动睡眠出现异常可能有关。
酒精能强烈抑制快速眼动睡眠。孕期或哺乳期的母亲喝酒能抑制快速眼动睡眠,从而影响婴儿脑部发育。
母亲哺乳之前喝一杯酒对婴儿睡眠无益。
刚出生的婴儿多表现为多相睡眠模式,即一天会睡很多次。原因在于昼夜节律,此时婴儿大脑虽然已经塑造妥当,但控制昼夜节律的主导者——视交叉上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完善。这里有个小技巧:在你的孩子开始困了的时候就安置他入睡,而不是等他已经睡着的时候再把他抱上床。这样做的话,婴幼儿就更有可能发展出在夜里自我安睡的能力,这样他们就可以醒来之后自己重新入睡,而不需要父母在场。
青少年时期
在婴儿成长过程中,总的睡眠时间会慢慢减少,快速眼动睡眠比例也在减少,而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在增加,最终在青少年后期达到平衡,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占 80%,快速眼动睡眠占 20%。出现这个比例变化的原因是:婴儿期需要大量快速眼动睡眠帮助大脑建立神经连接以及其他各种大脑组成,而这之后,需要对大脑进行重塑和“修剪”,而这些任务需要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完成,而这个阶段正是青少年时期。
相较于成人,青少年拥有一个理性程度较差的大脑,它更容易去冒险,决策技能也较差。而在青少年后期,成人早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才对大脑成熟进行最后的检修和完善,此时,认知技能、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才开始提升。
在青春期,视交叉上核的时间设置会逐步向后移动:这种变化无关文化或地理差异。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偏向于晚睡晚起,父母应该理解这种行为。但青少年不会总是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昼夜节律会逐渐回到跟成人一样。
中老年时期
老年人只需要较少的睡眠——这就是一个谣言
老年人似乎需要和中年人一样多的睡眠,只不过他们已经不能够产生这么多的睡眠了。
老年人睡眠变化的标志:
- 睡眠量减少
- 更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
- 昼夜节律在睡眠方面会推前
快速眼动睡眠在整个中年时期都保持高度稳定,而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下降在 30 岁左右就会出现,在 40 岁开始,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电波数量和质量会明显降低。到七八十岁时,你将仅剩 10% 左右的深度睡眠。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指老人),睡眠会碎片化,夜里醒的次数会变多,主要原因是膀胱衰弱,因此老年人夜间会更频繁去卫生间。
老年人在睡眠方面的昼夜节律会推前,即会睡得更早 。老年人想把昼夜节律往后延可以做这两项改变:
- 户外晨练时带上太阳镜
- 下午晚些时候在户外晒太阳